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

專家之言

專家之言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撰文:甘潔瑩、張婉明 欄名:封面故事 物業買賣或租賃劃一採用實用面積,優點何在?面對這項全新措施,買賣或租賃雙方,有何細節需要注意?本刊找來3位專家剖析。 潘永祥:準確度高 方便比較物業平貴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、兼香港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潘永祥指,二手物業統一採用實用面積計價的最大好處是約定俗成,消費者對物業的售價有圓滿的了解。「因現時已統一了實用面積的計算方法,而建築面積則沒有,以建築面積計價可能存有偏差。反觀實用面積是差餉物業估價署從香港測量師學會所取得,準確度高,選用既定的計算標準,用以比較物業之間平貴也較方便。」 無疑,從建築面積轉到實用面積計價,確實需時適應,但整個計算方面的度量衡並沒有改變,只是選取面積計算方式不同而已。潘氏舉例說,代理介紹不同單位予以準買家,過去睇樓所應用的建築面積,因計算方式不同,準買家因而被誤導了單位實質大細。相反,現時以實用面積計算,沒數值差異,準買家能更準確、清楚了解單位的實際大細,日後因為物業大細之爭拗也會減少。 潘永祥又提到,除實用面積以外,準買家或租客亦要留意屋苑內的設施,如屋苑的公用面積、平台花園面積等,以更了解物業的配備,可用以衡量屋苑的價格是否合理。 劉嘉輝:真正「貨比貨」 有利樓市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稱,以實用面積計價,表面看會推高物業呎價,然而,建築面積應用多時,料準買家或租客定必一併搜集建築面積作比較,以更了解物業的實用性及其價格。「實用性較低的屋苑在此制度下,呎價難免被拉高,但這更有效比較不同物業的價格,能做到『貨比貨』,對樓市發展是利多於弊。」 他提到,即使業界統一以實用面積表述,但準買家或租客亦會到實地視察,以了解單位概況,因此,對於買賣雙方而言,不會造成嚴重的影響。「現今準買家或租客需要多方面的資訊,除面積以後,還有坐向、僭建等的資料,亦要求代理給予相關的資料,相信新措施不會對市況構成大影響。一些熱門屋則如沙田第一城395呎的2房單位,不少準買家或租客對此類間隔有透切的認識,或不會睇樓就入市,實用面積多寡也未必影響他們的入市意慾,決定性的因素在於單位的售價或租金。」 劉嘉輝提到,集團早於地監局發出執業通告以後,已積極搜集相關的資料,部分區域的分行,亦遵從指引的規定,張貼櫥窗的放盤以實用面積表述,務求配合地監局的要求。 許智文:低實用率單位 租買或受影響 理大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指,二手物業以實用面積表述,是連繫《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》而制定,對於買方也有好處,買家及租客也能清楚了解物業的實用程度。而地監局推出公布有關的執業通告後,已有代理開始搜集相關數據予以準買家或租客,因此,預計於明年實行時,未必會引起大混亂。 他坦言,市民沿用建築面積多時,一下子全港改用實用面積,難免有點混亂,需時適應,估計初期準買家或租客亦會同時參考實用及建築面積價格,當市場普及選用實用面積後,料建築面積將被淘汰。 近期市場回軟,而實用面積表述亦將實行,許智文估計,新措施或影響樓市表現。「在新措施下,低實用率的單位呎價有機會較同區大型指標屋苑為高,價格不合理,影響購買或租住的意慾。換另一個角度分析,低實用率物業的實用面積呎價,要調整至合理水平始能吸引準買家入市,此舉將令市場發展更穩健,減少泡沫的產生。」 15 Dec 2012 經濟日報 置業家居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