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

97金融風暴 VS 08金融海嘯 樓市表現大不同

97金融風暴 VS 08金融海嘯 樓市表現大不同

撰文:梁子謙、陸瑋濠
欄名:封面故事

股票及物業市場關係從來都是唇齒相依,尤其是市況造好時,在財富效應下特別可刺激一眾投資者來入市,因而對豪宅及中上價物業有利。翻查資料,2007年「牛市崛起」,雖然當時正醞釀美國次按風暴,不過當時坊間憧憬「港股直通車」的資金自由行,一度令恒生指數上史無前例的3萬點高位。據資料顯示,當年整體物業註冊宗數為145,691宗,涉資約$5,256億,較2006年全年的99,087宗及金額約$3,151億,分別大幅上升47%及66.8%,可見牛市當旺的確對物業市場有催化作用。

而面對股災厄境時,樓市同樣自然會受到牽連當災,本刊特意搜尋10個大型屋苑於97/98年及07/08年兩個年度的成交量及樓價表現作對比。10個屋苑於97/98年度兩個年度的交投量及樓價絕對堪稱「天與地」,量價齊跌,其交投量下挫幅度介乎41.7%至67.5%,而其實用面積平均成交呎價亦同樣暴跌,跌幅由29.8%至36%,可見當時亞洲金融風暴所觸發的樓市大崩盤負面效應相當之大。

至於07/08年度殺傷大明顯不及97/98年,本刊統計的10大屋苑於此年度交投量減少32.7%至63.9%。不過其樓價變化則大為不同,除了個別一個屋苑呈現跌勢外,其餘9個屋苑樓價不跌反升,升幅由13.9至19%不等。

外界認為97/98年及07/08年那兩次大跌市性質有別,故此令到兩者樓價走勢有異。首先,97年樓市暢旺時,除大量用家入市外,亦有不少炒家藉着摸貨獲利,更甚的是當時有批炒家借錢炒樓,一人手持數個單位的情況絕不罕見。加上當時息口高企,最高時曾去到逾10厘水平,倘若市況逆轉,此批炒家旗下單位隨即成為「負資產」,很多人因而資不抵債最後只好割價拋售單位來減低損失,結果令樓價呈骨牌式下跌。

相反,07/08年度炒家數目遠較97/98年為少,而且當時炒家大部分均來自內地大款,他們大多承造三成至五成按揭,故縱然面對成交量萎縮時仍然可「處之泰然」。另外,一個重要因素為當時港府的房屋政策,由於1997年過後的本地房地產市場一片蕭條,故政府於2002至2009年期間採取多項措施救市,包括停建居屋、停止賣地及採用勾地計劃等,導致當時樓宇新供應停滯不前。在物以罕為貴大原則下,股災對當時樓價的衝擊自然變得微不足道。

11 July 2015

經濟日報

沒有留言: